浅析苏轼早年书风及其书法思想的重要影响

发布时间:2022-10-26 18:40:06

摘要:北宋是中国古代史上经济和文化非常繁荣的一个时期,科技发展迅猛,政治也比较开明。苏轼兼文学、书画、政治于一身,其《黄州寒食帖》被赞誉为天下第三行书,而《治平帖》则是他更早时期的代表作,能目睹苏轼更早的行书风貌。本文对苏轼早年书法风格的成因进行分析,以《治平帖》为例来写特点,最后论述其书法思想产生的重要影响,为想要更多了解苏轼的书法爱好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书法;苏轼;治平帖;书风

中图分类号:J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08-0012-02

0 引言

作为宋四家之首,苏轼的存世书法作品多达一百六十余件。一生跌宕的他,历经三起三落,看尽朝堂易帝,将其情感都寄托在文辞笔墨之中。在他的书作之中,后人往往更加注意中、晚年的作品,而忽视了早年。《治平帖》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苏轼早年所写信札,能够体现他手上日常书写的状态,分析到他早年的书法风格成因、取法来源。

1 苏轼早年书风成因

东坡早年书法风格的形成原因,与他的家庭环境、时代背景以及人生历程和思想都是密不可分的。

苏轼早年书风成因,还有他一生对书法的喜爱与他的家庭教育有着密切联系。父亲苏洵专为苏轼、苏辙两个儿子著有《名二子说》一文,教授他们做人的道理,父亲希望苏轼为人能像“车轼”一样,虽然身处重要位置,但要做到掩盖锋芒;母亲苏程氏也是生自大户人家,能够对兄弟二人言传身教,以文授之;父母的教育方式对他的政途有着极大的影响,对他文辞和书画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

少年时期,苏轼便受父親影响爱好书法,家藏有颜鲁公《邠州碑》一件,在那个时候已经算是非常优越的学习条件了。“任君北方來,手出邠州碑。爲是魯公寫,遺我我不辭。魯公實豪傑,慷慨忠義姿。”,此诗乃苏洵所作《颜书四十韵》,由此内容可以看出他对《邠州碑》的爱惜和对鲁公的敬重,定会让苏轼进行临摹、学习。

宋代初期,朝廷开始尚文,到宋仁宗当朝之时更是推行科举,广招文人入仕,唐代“尚法”的风格也转为“尚意”。

欧阳修作为北宋时代诗文革新运动的当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继承了传统的中唐古文,吸收了北宋诗文革新的成果。在北宋书法缺乏创新力度之时,欧阳修《集古录》的编撰,也成为苏轼在书法方面的宝贵资料。

苏轼自己说过:“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他早年的作品以楷书和行书为主,早年楷书代表《表忠观碑》,最早传世行书墨迹《宝月帖》。弟子黄庭坚在《跋东坡墨迹》中说:“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东坡对“二王”的行书非常推崇,并且认为晋代和唐代的书法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唐书对晋书依然有所继承。

在“尚意”书风的影响之下,苏轼早年行书取于“二王”,由韵生意;楷书在家传《邠州碑》的条件之下,取于颜鲁公。

2 苏轼早年书风特点——以《治平帖》为例

《治平帖》是苏轼早年所写行书的代表作品,内容如下:

轼启:久别思念不忘,远想体中佳胜,法眷各无恙。佛阁必已成就,焚修不易。数年念经,度得几人徒弟。应师仍在思蒙住院,如何?略望示及。石头桥、堋头两处坟茔,必烦照管。程六小心否,惟频与提举是要。非久求蜀中一郡归去,相见未间,惟保爱之,不宣。轼手启上。治平史院主、徐大师二大士侍者。八月十八日。

帖末只署月、日,没有年分,帖后由元代赵孟頫、明代文徵明和王稺登三人题跋,根据文徵明题跋的内容,可以推断出《治平帖》是苏轼在熙宁二年所写,时年三十四岁,他进行书法创作的早年。

图1为《治平帖》局部,从中能够看出,点画潇洒干净,用笔精到,笔力强劲,单字轻盈雅致,行气贯通,与逸少之兰亭有神似之处,可以想象东坡对逸少早年的推崇。此作为信札,实用性强,最能体现作者的日常书写水平。三十而立之年,正当风流之际,赵孟頫在《治平帖》后题跋时说:“字画风流韵胜,难与暮年同论。情文勤至犹可想见,故是世间墨宝。”点画轻重变化明显,个字大小错落有致,篇中流露出“风流”、“畅达”和“韵味”与晋代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特征是相当吻合的,还没有晚年的那种老辣、沧桑,表现了东坡未经大风大浪,对事物持理想化的心态。在信札的实用作用下,他的书写抒发了内心真实、自然的感觉,展现了真性情,将年轻和活力写了出来。

3 其书法思想产生的重要影响

苏轼的思想集佛、道、儒三家于一身,无论是朋友还是弟子,乃至明清爱书善书之人,很多都受到了他书法思想的影响。就书法角度看,他主要继承了老子、庄子崇尚自然道家思想,创作时以随意所适的状态为佳,不拘泥于成法,这些在他的《宝月帖》、《治平帖》等早年作品中就有所体现。

黄庭坚(1045—1105)是苏轼之徒,“苏门四学士”之首,二人在书法史上并称“苏黄”,苏轼在书法上给予了他极大的影响。首先是章法布局,他吸收了苏轼收放兼备、行气贯通、形散而神聚的特点;其次他创新不泥古的思想、“尚意”的风格也是得到了苏轼的真传。

秦观(1049—1100),字少游,诗、词、赋、书法兼擅,今天被人们熟知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就是他所作。秦观曾在《论书帖》中谈论法度时说过:“不以法度病其精神”,能够体现他受苏轼影响,认为精神意韵层面的精华不应该受到技法的影响。

米芾(1051—1107),字元章,能诗文,擅书画。他很佩服苏轼的才华,并且推崇苏轼不媚流俗的人品,多请苏轼题跋,二人相交甚好。米芾早年学习书法,多以魏晋审美和笔意作为典范,在与苏轼交流以后,听了苏轼的建议,一改循规蹈矩,渐渐形成了自己的书风。

晁补之(1053—1110),字无咎,工书画、能诗词,在诗词和书法方面都受到苏轼的影响。他指出:“力知自昔学者皆师也而不蹈迹。唐人最名善书,而笔法则祖二王。离而视之,则观欧无虞,睹颜忘柳,若蹈迹者,则今院体书,无以复増损。故曰:寻常之巧,画者谨毛而失貌。”强调书法家对个性、个人精神层面的追求,不应完全追求形迹。

到了明清,有祝允明(1461—1527)与文徵明(1470—1559),皆属“吴门书家”,都师从李应祯,取法苏轼。李应祯曾重金收购《东坡楚颂帖》,并寄存于文徵明的家父文林之处,此四人应是都目睹过该帖,也有机会进行学习;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还反复强调苏轼的人格精神在书法中的重要性;包世臣(1775—1855)早年学颜、欧,转而学苏、董。

4 结语

苏轼是中国古代史上的文化巨匠,他所生的时代、家学教养、修为传承为他的书法成就奠定了好的基础;后天的勤奋努力、跌宕起伏练就他的洒脱豪放;顺应自然,自有其道,为弟子、后世所尊崇。越了解,越有意趣;越体会,越见其美。

参考文献

[1]罗威尔主编.《幸会!苏东坡》 [J].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6).

[2](宋)晁补之.《鸡肋集》卷三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册1118,[J].台北: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3]李放.苏轼书法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

[4]曹士东.《苏轼书法研究》[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

[5]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金辽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推荐访问:浅析 早年 书法 苏轼 思想

版权所有:众一秘书网 200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众一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众一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 辽ICP备050056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