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倩女离魂》是元代杂剧大家郑光祖的代表作。此剧据唐人陈玄佑传奇《离魂记》改编而成,写王文举与张倩女原系“指腹为婚”,但张母嫌文举功名未就,不许二人成婚。文举被迫上京应试,倩女忧念成疾,灵魂离开躯体去追赶王文举,与之相伴多年。王文举中状元后,携倩女魂归至张家,离魂与病卧之身重合为一,遂欢宴成亲。《离魂记》本是一个富于浪漫色彩的爱情故事,郑光祖巧妙地利用故事原有的情节,写出旧时代女子在礼教扼制下的精神生活。《倩女离魂》的思想价值体现出独特的风格,对后来汤显祖的《牡丹亭》影响较大。
[关键词] 《倩女离魂》;戏剧结构;人物形象;语言风格
一、戏剧的结构
《倩女离魂》的剧情主要是围绕倩女对自由爱情与自主婚姻的追求而展开的,倩女坚定、大胆和执著的形象在戏剧的冲突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矛盾在剧本的开始就已展开。倩女的母亲局限于封建观念,借功名门第欲干涉这对相爱青年男女的婚约;倩女则意志坚决地摆脱封建的母亲的控制,追求自由的爱情;深受礼教意识毒害的王文举也想获得他们的爱情,因此对倩女对爱情大胆的追求持有半迎半拒的一种态度。作者就是在这样的“相互关系”中刻画了一个打破封建世俗的倩女的形象。在“楔子”中,在察觉母亲的态度变化后,立刻表现出反抗的意念与决心。她不仅担心母亲的“间阻”,更为忧虑的是爱人的变心。她在折柳亭与王文举惜别时,王文举意气风发地说:“我若为了官呵,你就是夫人县君也。”然而倩女还是忧心忡忡,叮咛他“是必休别接了丝鞭者”;十分担心文举对她“取次弃舍,等闲抛掉,因而零落”。她宁愿不要富贵,也要守着爱情,“厮随着司马题桥,也不指望驷马高车显荣耀”。剧中由于倩女对爱情的强烈意识,魂魄离开了她的肉体,与王文举的封建礼教斗争的同时还要和母亲封建的功名门第的观念作斗争,这看似荒谬,但由于倩女对爱情专一的态度,精神状态过于集中,出现痴情幻觉,以致魂灵出壳。到第四折,结局很美好,“魂旦”和“正旦”会合。读者为剧情深为震撼,随即会觉得剧中离魂的一些言行合乎逻辑,得到了观众、读者的理解。作者巧妙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这也是《倩女离魂》在艺术上的重大成就,也体现了郑光祖是塑造人物的高手,他笔下的倩女与离魂,虽是一个人,但魂灵毕竟与真人不同。所以我们在看第二折《离魂》中,离魂的出场就写得轻飘飘的,真像幽灵在游弋。当王文举问她是怎么来的,她以唱回答:“你好是舒心的伯牙,我做了没路的浑家。你道我为什么私离绣榻——待同伊同走天涯。”王文举又问她是坐车来还是骑马来,离魂却不正面回答,只淡淡地说声“险把咱家走乏”。这里的“没路浑家”“同走天涯”和“险把咱家走乏”语意都很含混,使人感到它很符合灵魂的飘飘荡荡。郑光祖是元代后期享有盛名的语言大师。在这个戏里,不论是描写景物,还是抒发人物内心感情,所用笔墨都非常细腻但并不纤巧,文辞精美却不显雕琢。尤其是第二折,写离魂追赶江边与王文举相会这一段,曲词和宾白水乳交融,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组成了一篇结构严谨、意境优美、人物鲜明、情景交融的叙事诗。有些词句借用前人的描写秋景的名句,用得很妥帖,痕迹全无,其手法的高明是值得后人学习借鉴的,如:
[秃厮儿]你觑远浦孤鹜落霞,枯藤老树昏鸦。
听长笛一声何处发,歌欸乃,橹咿哑。
[圣药王]近蓼洼,望苹花,有折蒲衰柳老蒹葭。近水凹,傍短槎,见烟笼寒水月笼沙,茅舍两三家。
二、人物的形象
“有奇事,方有奇文。”(李渔《闲情偶寄》卷一)文艺作品总是通过个性反映共性,通过个别的事件来反映社会的本质,通过个别人物的特殊遭遇来反映生活的必然规律。一个剧本如果没有个性,没有具有特殊遭遇的、不同于其他作品的人物和事件,就必然成为情节平庸、“没有戏”的下乘之作。
倩女, 是郑光祖在《倩女离魂》中着力塑造的一个追求婚姻自由的妇女形象,也是郑光祖笔下刻画得最为成功的女性形象。一个灵魂、一个躯壳,一个在外飘游,一个在家卧病,彼此映衬,正好表现出封建社会中闺阁少女性格的两个方面:在封建礼教禁锢下沉重的精神负担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强烈追求。倩女的爱情是真诚而热烈奔放的。虽然她与王文举是“指腹为亲”的未婚夫妻, 但由于封建伦理道德和束缚,很难见面。 开始看到王文举, 即被他激起了爱情之火,“他是个娇帽轻衫小小郎, 我是个绣帕香车楚楚娘,恰才貌正相当”。从此, 便执著坚定地追求起自己的爱情来。《倩女离魂》的全部剧情就围绕着倩女的追求而展开,在尖锐的戏剧冲突中表现出倩女的大胆、坚定和执著。在折柳亭送别时, 王文举意气洋洋地说:“我若为了官呵,你就是夫人县君也。”张倩女却忧虑重重,叮嘱他“是必休别接了丝鞭者” , 王文举走后,由于强烈的思念和深刻的担忧,倩女的生魂离开躯体,追赶上京应试的文举,并且直言不讳地对他说:“我背着母亲,一径地赶将你来,咱同上京去罢。”面对王文举的斥责, 她却理直气壮地表示“做着不怕” , 面对王文举“聘则为妻,奔则为妾”“私自赶来,有玷风化”的责备,她毫不惊惧、动摇,“我本真情,非为相唬,已主定心猿意马。”并且坚决表示无论文举是否取得功名,都“愿同甘共苦”。表明了自己的坚决、果敢、敢做敢为的态度, 倩女用生魂与躯体一身化为二地分别向爱人与母亲作斗争,并接连赢得两个重要回合的胜利。可是,剧情并没有就此结束,郑光祖又以酣畅的笔墨,通过再一次的冲突进一步展示了她果断独特的性格。
三、语言的风格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戏曲作品对语言的要求同样严格。大凡成功的文学作品, 其语言无不是卓有成就的。以《倩女离魂》的唱词而论, 唐诗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渭城朝雨浥轻尘”“西出阳关无故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刘禹锡的“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泊秦淮》),李商隐的“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宋词如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雨霖铃》);元散曲如出自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枯藤老书昏鸦”等名句,直接引用,抑或融化改作,极为贴切、自然,没有丝毫生硬凑合的迹象。此外他还引用了通俗易懂的如“好事不监牢”之类的民间俗语。另外,象声词的选用使曲词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李调元说:“郑德辉《倩女离魂》曲中有‘忒楞塄腾’‘疏刺刺沙’‘厮琅琅汤’‘吉丁丁当’‘扑通通冬’,皆四字成句,盖元人俗语也”(《雨村曲话》)。
当李氏突然见到倩女生魂,当然惊恐万状,不禁说出“这必是鬼魅”!文举曾与倩女生魂相处三年,形影不离,但居然要将他“一剑挥之两段”,充分表现了他的极端无情。倩女在他的威逼下吓得只是哭叫“可怎了也”!李氏到底是母亲,虑有其他缘故,劝文举不要鲁莽,“王秀才,且留人,她道不是妖精。着她到房中看,那个是服侍她的梅香?”这才救了倩女。这场对白简洁而有力地表现出三人不同的性格和关系,极富戏剧性。至于倩女与文举两人的交谈,剧中虽着笔不多,但也写得十分精彩,例如倩女追求爱情的坚定、大胆,又暴露了文举的封建礼教意识。这些对白,也都推进了戏剧矛盾,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发展。
《倩女离魂》的唱词,比对白更能细致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感情变化。特别是第三折的唱词,将卧病在床的倩女的复杂感情如绘画般地描写出来:她回忆以前与王生相处,“当日在竹边书舍,柳外离亭,有多少徘徊意”;看如今孑然一身,“空留下这场憔悴”,“似这般废寝忘食,折挫得一日瘦如一日”,这是正面倾泻她内心的奥秘和思虑的深沉;埋怨她母亲,“到如今,悔后应迟”,担忧她爱人,“划地接丝鞭,别娶了新妻室”,则是从母亲、爱人那方说起,由反面激射出自己的不满和忧虑。李开先评论这一折唱词,说“他调少有俪其美者”(《词谑》),确有见地。郑光祖不但通过唱词表现出倩女的心理活动、感情变化,还用唱词描写、烘托倩女生魂与病体不同的神情、形态。卧病在家的倩女,“空腹偏腼眩药,不能痊;知她这腤臜病,何日起”;“一会家缥缈呵,忘了灵魂;一会家精细呵,使着躯壳;一会家混沌呵,不知天地”;“说话处少精神,睡卧处无颠倒,茶饭上不知滋味”。这些唱词将沉疴在床的病态、睡卧不宁的神情,都极其形象地描绘出来。写她的生魂追赶文举时,“人去阳台,云归楚峡。不争他江渚停舟,几时得门庭过马。悄悄冥冥,潇潇洒洒,我这里踏岸沙,步月华;我觑这万水千山,都只在一时半霎”,这支[斗鹌鹑]的最后两句,写出她的动作轻捷,行为飘忽,也才烘托出是离体的“生魂”,否则闺中的少女,如何能在“一时半霎”越过“万水千山”?当文举取得功名与倩女双双归来时,沿途所见“暮春天景物撩人兴,更见景留情。怪得是满路花生,一攒攒绿杨红杏,一双双紫燕黄莺,一对蜂,一对蝶,各相比并。想天公知他是怎生,不肯教恶了人情”,又情景交融地烘托出他们喜悦的心情。“骑一匹龙驹,畅好口硬。恰便似驮张纸,不恁般轻”;“行了些这没撒和的长途有十数程,越恁的骨瘦蹄轻”。驮的人如纸轻,龙驹行了“十数程”也依然“蹄轻”,正表明骑在龙驹上的只是生魂,而非真人。这种似幻却真,如虚却实,魂体交替的真真假假的描写,更强烈地吸引了观众(读者)的注意力,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效果。
《倩女离魂》剧本曲词文采华美,抒情气息浓厚,如登舟一场:
[小桃红]我蓦听得马嘶人语喧哗,掩映在垂阳下,唬的我心头丕丕那惊怕,原来是响珰珰鸣榔板捕鱼虾。我这里顺西风悄悄听沉罢,趁着这厌厌露华,对着这澄澄月下,惊的那呀呀呀寒雁起平沙。——第二折
[调笑令]向沙堤款踏,莎草带霜滑;掠湿湘裙翡翠纱,低多少苍苔露冷凌波袜。看江上晚来堪画,玩冰壶潋滟天上下,似一片碧玉无瑕。——第二折
[秃厮儿]你觑远浦孤鹜落霞,枯藤老树昏鸦,听长笛一声何处发,歌欸乃,撸咿哑。——第二折
[圣药王]近蓼洼,缆钓槎,有折蒲衰柳老蒹葭;近水凹,傍短槎,见烟笼寒水月笼沙,茅舍两三家。——第二折
再如倩女怀想文举的一些曲辞,尤其显得柔情婉转、美丽动人,
[迎仙客] 日长也愁更长,红稀也信尤稀。(带云)王生,你好下的也。(唱)
春归也奄然人未归。(梅香云)姐姐,俺姐夫去了未及一年,你如何这等想他。
(正旦唱)我则道相隔着几万里,为数归期,则那竹院里刻偏琅玕翠。——第三折
[普天乐]想鬼病最关心,似宿酒迷春睡。绕晴雪杨花陌上,趁春风燕子楼西。
抛闪杀我年少人,辜负了这韶华日。早是离愁添萦系,更那堪景物狼藉。愁心惊一声鸟啼,薄命趁一春事已,香魂逐一片花飞。——第三折
这些曲辞受婉约派词家的影响较多,它写出封建社会青年女子内心的幽怨,使《倩女离魂》成为具有独特成就的爱情剧,对后来汤显祖的《牡丹亭》有相当影响。
[参考文献]
[1] 郑光祖.郑光祖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2] 赵景深.元杂剧赏析[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
[3] 徐定宝.略论郑光祖和他的“倩女离魂”[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6(03).
[4] 周德清.中原音韵[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59.
[5] 周德清.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作者简介] 张勤(1978— ),女,湖北襄樊人,硕士,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