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猪接触性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于感染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而引起的一种热性、急性呼吸道疾病,具有高度传染性。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可发生,其中春季和秋末发病率较高。任何年龄的猪都易感,尤其是断奶仔猪和架子猪的发病率能够达到80%~100%,病死率超过50%,严重危害养猪业发展,应加以防控。
关键词:猪;接触传染性胸膜肺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预防接种
中图分类号:S858. 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8)07-0079-01
1 流行病学
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和带菌猪,往往是由于购入慢性感染猪或带菌猪而暴发该病。病菌主要寄生于呼吸道,通过飞沫及分泌物传播,是该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在大群集约化饲养条件下,最容易通过接触传染。种公猪也可通过配种导致易感母猪感染病原。任何年龄、性别的猪都能够感染该病,特别是3~5月龄的猪比较容易发病。一般来说,气温骤变,舍内温度和湿度不适宜,卫生条件差,通风不良,长距离运输,饲养密度过大以及突然改变饲养方式等不良应激因素,都能够诱发该病。
2 临床症状
最急性型。同一猪舍或不同猪舍的一只或几只猪突然出现发病,并能够在没有任何明显征兆的情况下死亡。发病初期,病猪体温升高超过41.5℃,精神萎靡,停止采食,并伴有暂时性的轻度呕吐和腹泻,但没有任何明显的呼吸系统症状。发病后期,逐渐出现循环障碍和心衰,且耳、鼻、眼以及后躯皮肤明显发绀。发病晚期,表现出明显的呼吸困难,往往呈犬坐姿势,张口伸舌,有淡血色的泡沫样分泌物从口鼻流出,脉搏加快,心衰,耳、鼻以及四肢皮肤呈蓝紫色,一般在24~36 h发生死亡,死亡率能够达到80%~100%。
急性型。同一猪舍或不同猪舍的大量猪出现发病,病猪体温升高至40. 5~41℃,精神萎靡,食欲废绝,皮肤发红,拒绝站立,咳嗽,呼吸困难,有时张口呼吸,心衰,血液循环不畅,鼻部出现明显出血,以上症状在发病的前24 h最为明显。由于在不同气候以及饲养管理条件下,病程持续时间长短不不同。病猪症状较缓,一般在发病2~4天后死亡,耐过病猪能够逐渐康复或变成亚急性或慢性型。
亚急性和慢性型。一般是从急性型转变而成,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病猪不发热或略微发热,食欲不振,肉料比下降,伴有程度不同的间歇性或冉发性咳嗽,减少活动,在驱赶时往往掉队,只有在采食才会勉强爬起。猪群在慢性期也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且可能会被其他呼吸道感染(如支原体、病毒、细菌)所掩盖,少数病猪会发生中耳炎、关节炎、心内膜,且多个部位形成囊肿。慢性猪群中往往存在隐性感染猪,只要通过呼吸道感染其他病原体,如巴氏杆菌、猪副嗜血杆菌等,会促使病情加重。
3 剖检变化
主要是胸腔发生病变。胸腔内存在大量血清样的红色液体,肺脏与胸壁之间沉着有纤维物,肺脏呈暗紫色,发生明显充血、水肿,切面如同肝脏。肺心叶和隔叶组织发生硬化,或存在灰黄色的坏死病灶,并略微凸出于表面,与胸壁之间发生黏连。病程持续较长的病猪,可见胸膜上存在黄绿色的斑痕,肺脏中隔发生水肿而导致各个肺叶彼此分开,且早期有纤维变性物覆盖在肺组织外面。支气管淋巴结发生充血、肿大,往往伴有心包膜炎以及肝脏、脾脏肿大。
4 防控措施
西药治疗。病猪可肌肉注射5 mL 30%安乃近或柴胡注射液,每天2次;也可注射5 mL 50万IU土霉素液,每天2次;还可注射5 mL 10%磺氨嘧啶钠和5 mL 5%泰乐菌素,每天2次。
中药治疗。主要采取清热泻火、止咳平喘、养肺滋阴。方用黄连解毒汤合定喘汤加减,即取30 g黄柏、30 g黄芩、30 g黄连、40 g栀子、30 g半夏、30 g白果、100 g石膏、40 g苏子、20 g杏仁、30 g款冬花、20 g麻黄、40 g桑白皮、15 g甘草,加水煎煮后灌服,以上药量适合体重为50 kg的猪使用。
加强饲养管理。主要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即猪场要坚持自繁自养,并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进行封闭式的饲养管理,保持环境舒适,控制饲养密度适宜,提高猪群抵抗力。猪场需要引进猪时,要确保从已知未感染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猪群购买,且到场后要进行一段时间的隔离饲养,在该阶段要再次检查抗体,及时淘汰阳性猪,阴性猪才可混入健康猪群饲养。制定合理的消毒制度,定期使用威宝消毒液对猪圈进行全面消毒,使用0.4%過氧乙酸溶液对猪体、场地、食槽以及用具进行喷雾消毒,空闲圈舍要先进行全面清洗,完全干净后进行熏蒸消毒或火焰消毒。
预防接种。猪群可使用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弱毒苗和灭活苗进行免疫预防,一般仔猪适宜在6~8周龄肌肉注射多价油佐剂灭活苗进行首免,在8~10周龄再接种1次,能够得到有效保护。如果选择接种弱毒菌苗时,需要注意所用疫苗的血清型是否符合当地菌株血清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