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性理论视野中的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19 17:10:04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复杂性思想日臻成熟,其理论对教育研究有重要的启示,为我们在审视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本文意站在复杂性理论的视角来谈对我国教育研究的启示。

关键词:复杂性理论;教育研究

收稿日期:2007—04—12

作者简介:薛淑芳(1979—),女,河南省孟州人,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理论方面的研究。

一、复杂性理论的涵义与特征

复杂性理论源于系统科学,应该正式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其主要标志有四:①一是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复杂性相当充分的暴露出来了;二是提出复杂性科学这一概念,并开始得到科学共同体的承认;三是出现一批以复杂性为研究对象的新学科,其理论的严谨性不亚于现代科学引以自傲的某些学科;四是科研队伍实力强大,领头的是一些有世界影响的科学家,形成不同学派,呈现出走向繁荣的迹象。比如埃德尔•莫兰的复杂学说以及美国圣塔菲(SFI)研究所的复杂自适应理论等等。

1.整体性和系统性。传统的科学领域习惯于还原论,人们在认识世界与解决问题的时候,习惯于把事物原本相互联系的整体分解成各个具体的部分,重视对部分的认识,强调部分对整体的作用,然后把部分简单相加就等于整体,这样自然会导致把复杂的东西划归为简单的东西。这种思维方式是与整体性原则相背离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也是一种形式的整体认识,忽视了事物整体与部分间以及部分与部分间发生的相互作用。而复杂理论的这个特点就表达了复杂的统一性和整体性的现象特点以及整体与部分间的复杂关系。

2.自组织性。系统的自组织性是在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状态的情况下,通过能量消耗与内部非线性作用,在不需要外部指令,而在一定条件下自行产生特定有序结构的过程。②它是通过系统间的既交换物质又交换能量的方式达到自更新与生成的一种特性。对于一个复杂的系统,自组织总是要不断地演进、不断的进行量变,自组织现象会随时相伴而生。如果一个系统不进行交换能量、物质和信息,那么自组织活动将会停止,同时这个系统也将走向灭亡。如人体的新陈代谢、自然界的四季更替都体现这一特征。

3.非线形。非线形是相对于线形而言的,线性因果关系是指结果是预设的,不存在过程性结果,同样的结果一定是由相同的原因引起的;同样,有相同的原因必定产生相同的结果。而非线形的因果关系则是指事物之间存在一种多结构、多维度、多水平的关系,任何事物既是原因又是结果,事物的发生过程具有变量因素的影响。非线形决定了事物之间的变动和变量关系是不均匀的不规则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因果不等性的,非线性完全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的因果观,也为世界的多元化和多样化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4.偶然性。偶然性的作用不单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必然性和偶然性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偶然性在系统的非平衡状态中决定了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成为必然性的基础与源泉,在分叉点上,偶然性起了决定的作用。偶然性并不是没有规律、不可知和不可控的,它是受到统计规律的支配。

由此可见,复杂性思维采取的是一种整体性、自组织的、非线性、偶然性的思维方式。这与简单思维下的线性、机械还原性、封闭性有着很大的不同,正如多尔所言,过去“那种线性的、序列性的、易于量化的秩序系统—侧重于清晰的——起点和明晰的终点—将让位于更——为复杂的、多元的、不可预测的系统与网络”。③普里高津等更是明确指出:“我们对自然的看法正经历着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即转向多重性、暂时性和复杂性。”对复杂性的关注意味着教育研究的一次根本调整与转换,意味着对于简单性原则的一种时代性反思与超越,意味着对教育研究的重要关注。

二、复杂性理论对教育研究的启示

1.超越还原,走向整体性。受传统的习惯于还原论的影响,人们在认识世界与解决问题的时候,存在着显性或隐性的简化思想。即使认识到整体,也会把整体分解为部分,用部分来说明整体,而忽视系统的整体性关系。教育现象是极其丰富和复杂的,它会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教育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和个体生命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联结人和社会的重要纽带,而且,它还连接着人类文明的历史、现实与未来,是人类社会所有的更新性再生系统。教育研究不能只局限于学校教育上,学校教育也不能重点研究教学,而教学的重点又不只是在教上。这是一个逐步局部化的过程,割裂了教育活动各方面的联系,而以“点”来代替“整体”。教育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教育的主题复杂多样性,系统内部纷繁变化,还体现在与教育系统息息相关的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上。任何的教育现象都只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教育包括了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和所有的与教育有关的一切。教育的组成部分都从各自的侧面来反映教育的本质,它们不是对立的、静止的、不变的,而是平等的、联系的、同一整体事物的不同方面,它们之间丝丝相连、环环相扣。所以在教育研究中,必须考虑到系统各要素之间的整合性和不可分割性,并把它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辨证的对待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系统与环境等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以达到对教育的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和把握。

2.超越线性,体现非线性。在现实的世界里,大量的事物不是线性的。线性思维使我们往往认为只要我们遵循教育规律,从事教育实践活动,教育目的实现和教育目标的达成也就顺理成章了,也毋庸置疑了。但现实却并非如此。线性只是一种特例,世界在本质上是非线性的,在非线性的世界中我们要学会以一种非线性的思维视角观察世界。④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现象,与社会系统之间存在着以动态双向影响为基础的因果关系,多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更多呈现的是一种非线性关系,不可能是准确考察和预见的线性关系。所以,我们要克服长期以来线性思维在人们观念中占据的主导地位,从非线性发展的角度来对待这些教育现象,尽量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来分析和研究问题,置身于一种高度组织的结构复杂性和信息网络连接为特征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活动往往具有飘忽不定的性质,事物运动发展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所以必须摆脱对稳定的问题求解策略的依赖,保持对事物的运动、变化及其发展的多种可能性的敏感,注意发掘这些状态的合理成分,意想不到的结果将会在教育中出现。

3.趋向和谐的教育发展。和谐是一个关系范畴,没有关系就谈不上和谐。但和谐不是一般的关系,而是一种理想的、善的、共生的关系。自组织是指无需外界特定指令而能进行自行组织、自行创生、自行演化、能够自主地从无序走向有序,形成有结构的系统。⑤这说明系统所形成的结构与功能,可以通过系统内部的各个因素之间及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当然也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甚至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如著名的“蝴蝶效应”。因此,教育的和谐发展应该是一种这样的关系:教育的各个系统既有各自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又有主体间的依赖性,如我们常听到的“教育结构日趋复杂”、“课程内容越来越庞杂”这些说法,就是对系统自组织演化结果的描述。从自组织角度来进行研究,不仅为研究教育复杂系统的历史生成和发展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而且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注释:

①苗东升.复杂性科学与后现代主义〔J〕.民主与科学,2003,(3)31-34

②赵凯荣.复杂性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71.

③转引曾龙,梁彦清.简论复杂性思维下的师生关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37),45.

④杨小微.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49.

⑤李凤营,冯丽.复杂性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渤海大学学报2006,(4)126.

推荐访问:复杂性 视野 理论 研究 教育

版权所有:众一秘书网 200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众一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众一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 辽ICP备050056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