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小学思想品德课程被很多人认为是无足轻重的一门课程。很多学校的思想品德课不受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重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也不能与时俱进,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以至于思想品德教学出现了“假、大、空”的现象。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思想品德课怎样才能不流于形式,使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呢?本人结合多年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来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
1.在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学校教育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仅仅靠思想品德课来完成,其他学科也应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这因为各学科教师都肩负着既传授知识又造就人才的双重任务,因而在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使学生受到应有的思想教育,是德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应课堂上创设情境,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让学生全员参与,充分展示自我,使学生在课堂中了解自我与他人,明白某些事情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善抓细节,讲求实效,避免呆板,声情并茂,启发学生心智,调动学生心绪,拨动学生心弦,这对学生一生都有好处。
教师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主体,教师的思想、知识、师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小学教师,他们是第一个运用科学而系统的教育方法引导少年儿童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人,他们对少年儿童乃至其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在少年儿童的心目中,教师是最神圣、最完美的人,是道义和知识的化身,所以他们对教师的信任和敬重超过了一切人,教师的每一句话他们都深信不疑,教师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他们模仿学习的榜样。因此,要使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成才,小学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高尚的道德素养,必须具备相当全面的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这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先决条件。小学教师应对学生真诚热爱,与同事团结协作,对自己严格要求,只有这样,才会在潜移默化中以为人师表的力量树立威信,影响少年儿童的言行举止,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取得育人工作的成功。
2.在日常生活及活动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小学生的眼里,自己的老师是神圣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言行。因此,教师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身体力行,给学生树立榜样。记得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做出的比喊出的有分量。小事情大内涵,大道理小行为。”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用嘴去说服教育学生,更多的时候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教师自身的表率让学生受到教育,使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自觉树立起尊敬师长、勤奋好学、积极上进的品德观念。
此外,开展丰富多彩、适合小学生的活动也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好机会。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会、热烈的演讲赛、精彩的歌舞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学生认真听、仔细看、用心想,让学生参与,让学生讨论,让学生感悟,从活动中受到启发,受到感染,受到触动,不知不觉地懂得深奥而抽象的道理,培养学生爱劳动、讲团结、守纪律等良好品德,并逐步形成一种自觉自律的行为。
3.加强教学内容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在生活中昼培养学生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因为人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学习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基础,是每个人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教师要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景,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在教学中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从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该讲的内容一定要讲,并且一定要讲清楚,讓学生听明白。如通过挖掘一些平凡、细微生活事件,引导学生从平日熟视无睹的现象和事物中发现问题,提升心灵经验;从不同角度提供一些范例,启发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面对真实的自我,提升自我,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范文《在金色的海滩上》让学生看到一个信守诺言,具有水晶般透亮心灵的纯洁善良的姑娘;《难忘的八个字》《十二次微笑》《救命骨髓》等课文中让学生明白只要人人都献出更多的爱,给予别人更多的关心,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
4.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不能轻视教师的作用
新课程教学实施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我们的共识。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大多数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非常注意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学生们敢于、乐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个性得到了张扬。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但这种“自主与探究”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导、点拨和帮助。这个时候的教师就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把他们从偏执引向正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外,更应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5.时事阅读,课外延伸
小学生虽然客观地理解问题的能力较弱,但是也需要进一步进行培养,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可以让学生平时多听一些新闻或者多看看报纸之类的期刊,对国内外的事情能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教师在思想品德课上可以每节课都抽出一点时间,让学生汇报下自己了解的最新信息,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思想品德教学质量。如在讲《维护祖国荣誉》时,主要从尊敬和爱护国旗、国徽这种小事情做起。针对我校每周一升国旗仪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演讲赛,主题就是“国旗在我心中”,从而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不断增强。通过这样的学习,让学生从小就养成关心国家事情的习惯,认清形势,由知国到爱国方面发展,进而促进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虽然我国目前教育都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完全能够实现素质教育的比较少。对于思想品德这门学科,更需要彻底消除应试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因为它是一种内在的学科,影响学生思想和观念的学科,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就可以实现的。因此,思想品德教师要不懈努力,摒弃不好的教学方式和习惯,使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思想品德的相关知识,还能够提高觉悟。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必要手段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将学校教育与社会相结合。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观点与结论。对于我们而言,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通过创新而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过程,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教师能否形成独特教学风格的关键因素;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自主发现、探究和不断创新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