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统一,是教学的规律之一。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中,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素质的重要途径,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的辩证统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
关键词:语文教学 思想品德 激发思考
语文教学的过程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逐步形成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过程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品德教育,我主要做了如下几点探索:[1]
一、挖掘教材自身包含的思想因素,发挥语文教学的品德教育功能。
语文课本是教师教学的凭借,是教育学生的媒介,各年级语文教材的思想内容都很丰富。如:苏教版第七册《雾凇》一文。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出人们漫步松花江边、观赏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体味那种超凡脱俗的韵味,仿佛置身于这美景之中,仿佛体味到了吉林雾凇的奇特壮美,学生的情感已进入高潮,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结合课文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美丽景色,这样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了热爱家乡、热爱组获得思想品德教育。
二、抓住课文中重点词语,体会重点词语的含义,让学生在理解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具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文字,而语言文字的深刻含义往往又是通过重点词句来表现,因此,教学中要善于捉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反复推敲,从中体会这些词语所表达的含义,引导学生通过充分咀嚼语音,吸取精华,受到审美的熏陶,得到情感的升华。例如:课文《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徐悲鸿是怎样励志学画的?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朗读体会。如从“每逢节假日”、“常常”、“一整天”等体会徐悲鸿“不知疲倦”、“潜心”提高画技的刻苦精神,从“小阁楼”、“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等体会徐悲鸿为了以优异的成绩回击那个瞧不起他的外国人,宁愿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从而衬托他“奋发努力”“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的刻苦治学态度,经过徐悲鸿的勤学苦练终于以优异的成绩为中国人争了光。通过抓重点词句的学习,学生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有了进一步了解,思想品德有了极大提高,充分理解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的深刻含义。在平时的学习中也会以这样的人物为榜样克服学习上生活上的困难,勇敢的
前进。[2]
三、分析课文中插图,让学生在观察思维中产生情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课文插图中色彩鲜明的事物和生动的人物形象,能引起学生的直观思维,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在大脑中形成的印象最深刻。学生往往把这一形象作为评价人的标准或模仿的依据。因此,要重视发挥插图的作用,让学生在观察分析中产生喜爱、敬佩的感情,萌发学习的动机,同时使思想品德教育深入学生的心田。例如,教学《生命的壮歌》一文,课文中有一幅插图,展现的是在两边陡峭的悬崖中间,有一道天然鸿沟,老羚羊正用自己的身躯当桥墩,年轻羚羊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下坠的身体又升高并轻巧地落在对面的悬崖边,而老羚羊就像一只断了翅的鸟,笔直地坠入山涧的情景。教学时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这座桥是以老羚羊的死亡做桥墩?学生通过观察插图会深切地感受到老羚羊自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老师再引导学生读课文再思考:老羚羊为什么会这样做?学生加入自己的思想感情,领悟一些人生的感悟。“刚好”是凑巧吗?不,这是老羚羊事先“估计”好的。动物能“估计”得如此“刚好”,确实是个“奇迹”。“轻巧的落在”和“笔直地坠入”强化了逃生的悲壮感。课文中插图的运用,就像特写镜头一样再现了自然界弱小的生命逃生的本能,讴歌了动物们在生命攸关的时刻所表现出来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那一个个沉着冷静团结协作的羚羊、那一幕幕舍己为人、从容赴死的壮举,看后震人心魄、扣人心弦,学习后,学生怎能不在心灵留下深刻印象,怎能不受到极大的思想
教育?[3]
小学语文课本中配有很多这样的插图,她们鲜活、直观、富有儿童气息,易于小学生观察理解,与文质兼美的课文相结合,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题材。[4]
四、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孝心。
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课文《第一次抱母亲》一文,正是对学生进行爱心孝心教育的好素材。课文记述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发觉母亲的身体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就像小时候母亲抱起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通过学习,学生感悟到母亲胸怀的无私、博大,加深了对母亲的崇敬和敬爱之情。激发学生思考:人人都在享受着母亲的爱,我们应该怎样回报母亲的爱呢!
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问题,核心是个信仰问题。无论情况发生怎样的变化,信仰自己的民族,信仰自己的祖国,始终可以成为燃烧学生真正热情的火把。[5]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课前根据教学目的要求,认真领会其情节和人物的思想感情,从感情上进入角色,教学中,教师应恰如其分的动情,绘声绘色的讲解,激发学生的感情共鸣,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参考文献
[1] 扈秀华.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方法初探[J]. 出国与就业(就业版). 2011(16)
[2] 甘永西. 浅谈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渗透[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S1)
[3] 陈慧宁. 谈谈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和对策[J]. 龙岩学院学报. 2006(S2)
[4] 陈萍. 我国学校德育实效研究综述[J]. 上海教育科研. 2004(03)
[5] 张忠华. 论现代道德教育的缺失与对策[J]. 当代教育论坛.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