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多年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高等学校办学经费几乎完全由国家财政包揽,没有核算教育成本的外在强制和内在要求,因此普遍缺乏成本效益观念,不注重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在当前新的经济形势下,一方面造成了高等学校有效资源的严重浪费;另一方面也不利于高等学校健康、稳定和快速发展,进而有悖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此,如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谋求自身发展,成为广大教育管理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而在高等学校实施教育成本核算,充分关注高等学校教育成本问题,尤其是从管理的视角对高校教育成本核算进行进一步研究和分析,不仅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还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在高校的践行,对高校未来的发展也将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教育成本核算;内涵;意义;内容
中图分类号:F23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10)03-0003-07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我国高等学校作为事业单位一直被列入社会非物质生产部门,其办学经费完全由国家财政包揽,支出相应地也被看作是消费性支出,不以盈利为目的,不需要计算利润,因此也就没有核算教育成本的外在强制和内在要求。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学校面临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然而对于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而言,尽管是近些年刚刚出现的新事物,尚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目前的核算方法还不成熟,还有待于通过进一步研究使之逐步趋于合理和完善,但却是我们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因此需要我们予以充分关注,尤其是从管理的视角对高校教育成本核算进行进一步研究和分析,实现学校健康、稳定和快速、可持续发展,进而使我们的管理工作符合科学发展观思想的要求。一、教育成本、高等教育成本、高校教育成本及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内涵
教育成本的出现是西方经济学家试图把经济学中的成本应用到教育领域的产物,是随着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深入发展而提出的。教育成本概念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最早提出“教育成本”一词的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约翰·维泽(John Vaizey),但是他并没有明确给出教育成本的定义,而是把教育经费看作了教育成本。到了1962年,他对教育成本概念的内容进行了扩展,《教育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Education)一书中指出,不仅要计量教育的直接成本,而且要计量教育的间接成本。我国学术界对教育成本的探讨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进入90年代后,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探讨教育成本的文献不断涌现,研究内容比较集中并呈现阶段性:初期,热衷于经济学观念上的复杂的教育成本概念的引进和讨论;中期,系统引进并适当改进西方经济学意义上的国家教育成本、家庭教育成本和学校教育成本的成本测算和分析方法,这些研究构成了教育经济学的重要内容;近期,会计学视角下的教育成本研究开始凸现,一些学者和课题组开始以务实的态度对教育成本进行计算和探讨。高等教育成本是教育成本的组成部分,是受教育者接受高等教育阶段的服务而耗费的资源的价值,是在20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下降、高校财政紧张﹑高等教育财政危机逐步成为全球性问题,急需一种新的理论来创新国家的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情况下产生的。高等教育成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高等教育成本是经济学范畴的成本,既包括高等学校教育成本也包括个人教育成本。狭义的高等教育成本是会计学范畴的成本,是高等学校为了提供高等教育服务所耗费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教育资源的价值和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为接受高等教育服务所发生的一切开支或耗费。它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高校教育成本、个人成本和机会成本。高校教育成本涵括在高等教育成本之中,是高等教育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高校教育成本属经济学范畴的成本,既包括高等学校为了提供高等教育服务所耗费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教育资源的价值,即高等学校实支成本(财务成本);也包括因资源用于高等教育所造成的价值损失,即高等学校机会成本。狭义的高校教育成本只包括高等学校用于提供高等教育服务所耗费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教育资源的价值,即高等学校实支成本(财务成本),不包括因资源用于高等教育所造成的价值损失,即高等学校机会成本。我们通常所说的高校教育成本指的是狭义的高校教育成本即高等学校的实支成本(财务成本)。教育成本核算就是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教育运行过程中各种费用的发生和成本的形成进行核算,计算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耗费于一定人才对象的劳动价值总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就是针对高校教育成本,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对学生培养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和实支成本(财务成本)进行核算,以期为相关部门和社会提供详实、准确的成本信息。
二、实行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现实意义
在当前新的经济形势下,在广大高校实行教育成本核算,有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一)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是高等学校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转变,国家财政不再对高等学校实行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收统支”的预算管理模式,而是采取“核定收支,定额或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新预算管理办法,改变过去那种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使高等学校从单纯依靠财政提供资金向多渠道多形式筹集办学资金转变,逐步成为具有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能力,面向市场自主开展业务活动的事业法人实体。但就目前的状况来说,我国高等学校仍然以财政拨款为重要经费来源,虽然也通过其他渠道进行经费的筹措,但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市场运行;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制度没有完善和实际执行,教育成本管理意识薄弱,效率意识匮乏,教育资源浪费的现象依旧存在。因此,在高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能使高等学校的财务状况置于社会各界的监督之下,从而促使高等学校有效的配置资金和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益,保证高等学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是加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的必要手段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对效益的考虑多以社会效益为优先考虑因素,不重视教育成本的核算,没有考虑投入资本的回报或者说资金的经济效益。通过教育成本的核算,能够分析评价资金分配的合规性、合理性和经济性,评价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加强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合理界定教育成本的范围,有效保障那些关系到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支出需要,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和资源浪费,实现教育支出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为财务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进行教育成本核算能够促进高等学校的会计核算改革,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提供更有效的信息
当前的高等学校的资金来源已经从原来单一的以教育资金为主,发展成为现在的教育资金、经营资金、借贷资金等多渠道资金来源,核算的内容也越来越复杂。从高等学校投资、经营到学校效益评估、利益分配等,都与资金的运行息息相关,而目前高等学校仅仅是对掌握的资金进行比较简单的计量和管理,没有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而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必须能够获得准确、合理的财务信息,为此,高等学校必然要进行一系列会计理论、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程序的改革,从而为财务决策和经济管理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