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职德育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必须认识到在德育课中实施人文教育的紧迫感和重要性,本文提出要以人文理念重塑中职德育课并付诸实践,实现情感态度价值的多元教育目标。
关键词: 中职德育课 人文理念 多元目标
一段时期以来,人们在各种媒体上看到震撼人心的负面报道接踵而至:不堪学习压力而自杀者从大学生蔓延到中学生,乃至小学生;有人因一时冲动残杀亲人,甚至酿成灭门惨剧;老人摔伤昏厥,旁人无动于衷;车轮下翻滚却被路人视若无睹的不止小悦悦一个……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不禁要问:这个社会怎么啦?我们的教育又该做什么?应对这些疑问,笔者认为应以关注人文教育为突破口,将学生的自身素养建设、人本理念培养提到第一位。
在职校文化课中,德育课是进行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德育课教师具有推行人文教育的战略优势地位,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实施人文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并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德育课应该在实践中贯彻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多元目标的有机统一,应该把人文理念的树立、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方法的采用作为多元目标实施的切入点。
一、中职德育课树立人文理念的必要性
古今中外的先贤圣人对人文理念做出了诸多注解,并不遗余力地身体力行,推而广之。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苏格拉底以“认识自己”为哲学的最终目标、柏拉图的至善论,穿行于岁月的长河,仍照耀着世人的心灵。树立人文理念,即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内心需求和个体差异出发,引导他们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在人本主义的理念下,每一个学生都是知、情、意、行并重的个体,不仅要帮助学生求得真、善、美,而且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全面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看待和分析人、事、物的积极情感和正确态度。
人文理念要求教师重视每个学生的生命存在和个体的尊严及意义,以每个学生的存在和需求作为认识问题和价值取舍的最终依据和标准,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自由发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价值和独立个性。教育如果缺少人文理念,忽视人文素质,就是不完整的,也无法达到“教育立国”的目的。著名科学家周光召曾指出:这一代青年,能不能在历史上留下事迹,就是要看他们能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一种执著的追求真理的精神,有一个宽广的视野和胸怀,有团结合作,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是否有一种远大的志向。由此可见,国家需要的是敢于追求真理、具有人文素质的青年一代,这样的人才真正符合社会的需求,也符合人个体生命全面发展的需要。职业学校育才的目的是为满足社会所需所用,德育老师应站好岗、把好关,充分发挥学科的有利地位,充分挖掘学科中的人文理念。
二、以人文理念重塑中职德育课
作为人文科学的德育课涉及心理、政治、法律、经济、哲学等各个领域,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课程。长期以来,中职德育强调对学生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内在的发展需要,这样难以引起学生内心的强烈共鸣,导致教育效果的不理想,因此,德育课有必要改变说教的老面孔,重新焕发生机活力。那么,一名德育课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贯彻人文精神,有效地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呢?
(一)教学内容上切入人文理念
中职德育课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生活》五部分,任何一部分都渗透着人文理念。比如,《职业生涯规划》,其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为顺利就业、创业创造条件。课程体现了人文思想,它在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过程中,教会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了解社会,帮助学生加强自信、树立理想、形成动力,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做好准备。再比如,《哲学与生活》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实际上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其核心是引导人更好地观察世界,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洞察人生,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完善人格,从而作为真正的人走向社会,它关注现实的人和人的生活世界,其本身就充满了人文思想。
中职德育课虽然蕴藏着人文思想的深刻底蕴,但在实际教学中大多老师还是只停留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其实每一节德育课的教学内容都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改革中职德育课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善于抓住切入点,准确捕捉其中的人文思想,以达到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如讲经济常识时,应该教育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自愿、诚实、守信都是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讲法律常识时,要教育学生遵纪守法,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勇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讲哲学常识时,要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面、价值观、世界观,加强理想教育,鼓励他们为理想而努力奋斗。这样,教学才能提升到人文素质培养的层面,达到传授知识与人文教育的统一。
(二)教学模式上洋溢人文气息
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而这个目的充分体现了科学和人文的统一,使学生在科学与人文文化上相容相通,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人。德育教学中要达到真正育人的目的,不能只重视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不能一味强制、灌输,而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应做到:
首先,呵护关爱。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不仅要有知识的传递,更要有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尊重、信任学生,从学生个性及生理特点出发,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唤起学生的内在道德需要的思想自觉,在师生交谈中实现道德上的“内化”,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教师要放下架子,走近学生,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要尽力感化,抓住其闪光点,激发其上进的热情。
其次,理解尊重。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年龄、身体、心理的成长规律,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自学、自省、自信、自辩,提倡敢于质疑,大胆求异,培养学生民主参与的意识,培养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个性与人格,要充分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为学生提供和搭建平台,鼓励他们自我表现、自我展示、自我塑造,显露头角,体验成功。
第三,“对症下药”。任何事物都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的实际现象,“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于问题形式的不一样,应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对于大多数学生,可以集中在一起共同教育引导,有利于他们相互交流、共同促进;而对于特殊学生,教师则要更充分地考虑其与群体的差异性,因材施教,从不同个体出发,对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要观察每个学生独特的个性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对其进行引导,准确把握学生需要,在培养健康心理、塑造健全人格上狠下工夫,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最后,服务学生。在严格教育管理学生的基础上,教师更要关心服务学生,承担起教育者和服务者的双重角色,在竭诚为学生成长发展的服务过程中有效地进行教育引导,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功能,搭设服务平台,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困惑和烦恼,使他们从内心上认可教师,喜爱教师,尊敬教师,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进而“信其道”,德育教学就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把德育课的人文理念付诸实践
中职生一毕业就要踏上工作岗位,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他们和社会顺利接轨。另外,培养提高中职生人文素质最直接的方法是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这有助于同学们加深对课上所讲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促进他们对人际关系的认识、学习和思考,促进他们实践中服务他人,做到知、情、意、行的有机结合与统一。学生在实践中切实体会人文思想、人文素质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将人文教育由理论内化为学生主体的情感体验、态度认识和价值理念,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元目标。因此,要加强德育课人文理念的教育,还要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付诸实践。
总之,德育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改革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培养其高尚的品德,形成健全的人格,让他们在良好的人文教育引导下真正全面发展,这样的德育课才能成功实现其价值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