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教育评价机制,推进教育评价改革

发布时间:2022-10-27 08:10:04


打开文本图片集

评价是教育活动的关键环节,对各级各类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评价标准、评价方式方法的变革能够更好地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体制机制的改革,推动教育质量的提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求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努力使各类人才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显著增强。这些战略思想进一步明晰了我国教育评价改革的根本目标。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教育评价理念、内容和方式方法也在变革,学生身心健康、能力发展等逐步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是,我国教育评价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要继续推进教育评价机制的变革。

一、综合全面评价学生发展的政策和理念已经确立。

中央和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明确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意义,努力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借鉴国际上先进的评价理念。200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评价改革被列为六大课程改革目标之一,要求“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并对课程评价提出了具体的意见。2002年12月,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提出建立以促进发展为目的的评价体系。要求“评价内容要多元”,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评价标准既应注意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统一要求,也要关注个体差异以及对发展的不同需求,为学生、教师和学校有个性、有特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确立了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的评价标准。基础性发展目标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学科学习目标以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应该说,这些评价标准的变化是评价理念的一大进步。同时,还明确要求不得將学生的成绩排名次、公布。另外,对中小学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的改革也作出了相关规定,鼓励在中考、高考中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并特别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按中考成绩给地区、学校和学生排队并公布名次”。

为了遏制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部分省市出台相关规定,禁止利用考试成绩排名炒作学校的社会知名度,以纠正过分看重考试成绩的做法。例如,山东省教育行政部门2008年出台了“高考考生成绩作为个人隐私、严禁进行高考成绩排名”的规定,并对违规公布高考成绩、炒作“高考状元”的学校和有关负责人进行了严肃处理。2009年继续坚持对高考考生的成绩严格保密,以禁止各地对高考成绩排名,炒作升学率。同时,稳步推进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强化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在招生录取中的作用。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要求高校进一步改进录取程序和办法,充实录取工作人员,审阅考生电子档案和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等内容,以更好地落实在一定分数段内结合高考成绩和中学综合评价择优录取考生的办法。

二、教育评价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过分强调教育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

过分强调教育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助长了对学业成绩的片面追求,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据2010年对8省79个县1409所中小学四、八年级学生抽样调查显示,49.4%(四年级)和17.8%(八年级)的学校每学期统一考试的次数在“6次及以上”,18.6%(四年级)和54.8%(八年级)的学校每次考试都排名次并公布。很多地区以学生考试成绩排名作为“奖优罚劣”的依据,特别是作为教师、校长、学校绩效考核的指标,与切身利益直接挂钩,导致学校狠抓学习成绩,强化课业训练,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沉重。

2.教育评价指标重智、轻德、轻能,不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尽管近年来学生身心健康逐渐受到关注,但文化课成绩仍然是最主要的评价内容和指标。单一的评价标准导致教育评价对教育实践的导向功能出现偏差,片面追求升学率、周课时超标、音体美课时遭挤占、课外辅导等乱象都是其直接后果。社会评价体系对教育系统内部评价的偏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前,很多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最重要依据还是学历文凭,选人用人看毕业生就读大学的层次,“985”、“211”高校毕业生会优先录用。因此,家长送子女接受教育最直接的目标是要取得好成绩、上重点中学、考上重点大学,社会用人制度导向产生的功利心态,进一步助长了基础教育追求考试成绩、名校升学率的不良倾向。

3.单一的书面考试方式难以考查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多年来,书面考试一直是大多数学校评价学生发展的最主要的评价方式。学生发展过程的记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观测、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记录等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多方面素质发展水平的评价方式尚未得到广泛应用。单一的书面考试的评价方式,一方面造成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水平未能进入评价者视野,从而弱化了学生追求全面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书面考试多局限于知识的记忆,难以考查学生真实的能力,很多学生靠机械记忆或突击式的复习也能取得优异的评价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挥,将贻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4.对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缺乏全面评估。

对于靠近“出口”的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其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匹配,才能满足各行各业的人才需求。如何判断这种匹配水平?这就需要从人才的使用者角度开展测量和评估。目前,这方面的工作有了一些局部的探索,但是还缺乏整体的、全面的判断。

人才素质是否满足社会需要,应由用人单位说了算。2006年,广州大学委托独立的第三方调研机构———零点调查广州分公司开展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专项调研,这在国内高校中尚属首次。通过第三方评估机构建立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桥梁,让高校获得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有价值的反馈信息,对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具有重要作用。但这种做法目前仍是“星星之火”,未能形成“燎原之势”。

2009年以来,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连续发布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其中一些评估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问题。比如,2008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中,呈现了高职高专毕业生工作与专业对口率最低的10个专业,这些数据可以直接表明人才培养结构即专业结构与就业市场需求的匹配度。例如,法律事务、会展策划与管理等专业对口就业率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才供给过剩,应在专业设置调整过程中重点考虑招生规模缩减问题。应积极鼓励这种第三方机构参与教育质量评估的做法,让更多类似的机构建立起来、参与进来,发挥客观、科学地判断人才供给水平的重要作用。《教育规划纲要》的序言中深刻地指出,“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但是,我们的教育究竟在何种层面、何种程度上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尚无法依托数据作出客观全面的判断,教育评价模式的变革亟待推进。

三、继续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的着力点。

教育评价包含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过程与方法等多个要素和环节。评价标准就是教育追求的目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的确立,自始至终对教育过程发挥着强大的引导作用。评价指标是否全面、科学,直接影响着教育活动指向学生全面发展的可能性,甚至影响到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评价主体的合理构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评价的客观性和透明度,是更好地发挥评价的引导、监督、问责功能的重要制度保障。我国教育评价改革需要在完善评价标准、促进多元评价主体的参与等方面着力。

1.进一步增加身心健康评价指标的权重。

身心健康是一个健全人的基本素质要素,直接影响着人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身心不健康的人,即使有丰富的知识,也可能成为一个无益于社会进步的“废人”或“危险的人”。2011年9月发布的《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滑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是,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令人担忧。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不健康。大部分大学生达不到每天一小时的运动量,吃得多、睡得晚、动得少直接导致体质下降。调研结果显示,19-22岁年龄组除坐位体前屈指标外,爆发力、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城市男生、农村男生立定跳远成绩分别平均下降1.29、0.23厘米,引体向上成绩分别平均下降1.44、1.45次,1000米跑成绩分别平均下降3.37、3.09秒;城市女生、农村女生立定跳远成绩分别平均下降2.72、0.92厘米,仰卧起坐成绩分别平均下降3.02、2.48次/分钟,800米跑成绩分别平均下降3.17、1.87秒。另外,城市男生、城市女生握力分别平均下降0.18、0.35千克;城市男生、城市女生、农村女生50米跑成绩分别平均下降0.06、0.10、0.05秒。2011年江苏省的调查也显示,在读大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与往年相比呈下滑趋势,在多数机能与素质指标变化趋势上,大学生甚至不及中小学生。江苏省人民医院营养科的专家认为,目前大学生体质下降已成为普遍现象。现在走路的大学生越来越少,出门就坐车,许多学生室外活动量明显减少。从接诊情况看,许多大学生的饮食很不规律,有挑食、偏食的习惯。有数据显示,江苏省南京市在校大学生不吃早餐的约占三成,尤其以男大学生居多。长期不吃早餐容易引起胆囊炎、消化系统疾病,还会导致人体的抵抗力下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教师认为,由于体育课并不是“主课”,学生上课热情不高,竞技类运动在体育课中有被弱化的趋势,田径项目多被合并到足球课、篮球课等专项课中,导致大学生运动量不足。

目前,中小学已经建立了评先评优中体育工作不达标的一票否决制,但是高校还没有这样的制度。建议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质量评价和学生素质评价中,进一步增加身心健康指标的权重,保障学生体育运动时间。2012年12月,山东省教育厅规定,建立本科高校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大学生体质测试达标率作为支撑数据纳入发布范围。这种做法应大力推广。

2.重视对关键能力发展的评价。

《教育規划纲要》将“坚持能力为重”确立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之一,要求“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关键能力,才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获得可持续发展,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近年来,各国课程教学改革都把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关键能力、通用能力作为重要目标,并开设了综合学习、实践类的课程,也开发了相关的评价标准并实施了相关评价项目。20世纪90年代,美国国家教育和经济中心、匹兹堡大学等联合提出并研究开发了《应用学习能力表现标准》(Applied Learning Performance Standards),几十所大学和中小学参加了研制。“应用学习”是指学生把在校内外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效地与别人进行交流和合作,使用信息技术和工具的过程。应用学习主要是指跨学科的应用学习,旨在使学校教育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人能力提出的新需求,力求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和未来社会的要求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能力表现”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语言、行为、作品等反映出来的能力、态度、情感以及应用知识的水平。“标准”是根据应用学习的结构以及涉及的能力类别提出的,对学生学习中的行为、能力、态度等方面的评价标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英文简称 OECD)提出了“关键能力”框架,这一框架分为3类、9项(见表1)。

此外,欧盟、日本、我国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也提出了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的框架,开设了相关课程,同时也开发了相关的测评标准、工具和方法。这些成果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通过参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英文简称PISA)等国际评价项目的方式,引导教育工作者关注对学生一生发展至关重要的关键能力的评价和培养,对深化教育改革将产生推动作用,对提升我国各类人才的国际竞争力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3.将人才培养结构作为教育质量评价的关键指标。

多年来,我们习惯于将各级各类教育总体发展规模、人才供给数量作为评判教育发展成就的重要指标,这对衡量教育普及水平、国民素质和人力资源总量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作为教育“产品”的各类人才在整体结构上是否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综合竞争力,也直接关系着每个人的就业机会、就业质量和生活质量。因此,教育结构、人才培养结构是教育质量的核心指标之一。结构的维度既表现在不同类型的教育上,也表现在同一类教育内部的层次和专业结构上,还表现在各级各类教育的空间布局上。评价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匹配度的可操作的办法,是进行人才供求统计与分析。通过统计各行业人才供给缺口和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才培养结构的状况。

4.培育第三方评估机构,推动教育评价透明化。

高校在形成教学质量报告的过程中,会将难以获得数据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等指标进行简化处理,而对学校的工作亮点加重笔墨,出现“报喜不报忧”的现象。那么,为了增强教育质量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迫切需要积极鼓励第三方参与教育评价。

国家应通过政策引导,扶持第三方机构的设立,变政府评估为非政府评估,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并真正实施科学的质量评价。这方面,国际经验值得借鉴。1996年,经美国多所大学的校长投票后成立了“高等教育评估机构委员会”(Council for Higher Education Ac- creditation,简称CHEA),CHEA通过对高等教育评估机构的认证来促进大学学术质量的提高,调控评估机制,规范评估制度,为学生与家长、高等学校、政府、社会投资机构服务。它的成立,标志着由高等院校发起成立但又独立于高校与政府之外的、具有權威性的高等教育评估体系的建立。美国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与认证的流程是:首先,由政府授权CHEA评估全国的高等院校及其各专业;然后,由CHEA认可地区性以及全国性认证机构、专业性认证机构,这些机构再到各个学校、各个开设具体专业的院(系)进行认证;最后,向学生、家长、社会等利益相关主体公布认证结果,以便学校吸引捐款、吸引优质生源,并向国家申请各种资金和研究基金支持。但是,对认证机构的认可评估须由美国教育部官员主持,认证机构要获得官方认可,必须在学生成就、教育计划、师资、设施设备、财政、行政管理、学生后勤服务、教务、学位与证书、投诉等方面制定科学的评估标准,这样美国教育部就通过认证机构和评估标准,实现了对高校教育质量间接地施加影响。各评估机构采集的信息纳入高等教育综合数据系统,包括学校特性、学生注册、学生完成学业率、毕业率、全职教师的工资、任期、福利、财政统计、教育设施情况等。供教育消费者参考的信息包括院校和专业认证、州许可证、伤残学生服务、学费和助学金、学位和专业、师资和员工、学生成就、学生投诉方法、校园治安情况等。美国教育部依据这些信息确定各种拨款与资金,间接调控学校的办学与专业设置。

我国应逐步培育一批国家级、地区级的评估机构,制定评估流程和管理规范,鼓励评估机构研究制定科学的评估标准和指标,这样既可以化解政府直接评估容易引发的矛盾,又能促进教育质量评价的公开透明,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注:本文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公益金集体项目“中国教育改革进展报告2012”(项目编号:GY2012036)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

推荐访问:评价 教育 完善 机制 推进

版权所有:众一秘书网 200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众一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众一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 辽ICP备05005627号-1